找到相关内容526篇,用时7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宜存清净之

    则静,以使心君泰然,未来心又灭了)这产出“贪瞋痴”等毒,思虑不止,即生烦,烦字带火,火是丙(卦理日丙丁属火),丙是病源,故成心病,所以只要照见一切 妄想,一念生起,立即斩断,病就无从生了,这又...扫去,除去四相,了去万缘,不过数月,果然身体痊愈,而且智慧增长,并有自戒诗说: 妄念一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一乱神无主,六道轮回在眼前,六道轮回了不完,畜生饿鬼苦千般,劝君勿起贪瞋痴,一失...

    佚名

    |戒淫|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2357551850.html
  • 妄执与大劫

    之也。此种妄想执著,有粗者,有细者,有极细者,故称世界本妄执,亦名大阿僧祗劫。  唐密认为,如能密加持,依法修行,超越此一百六十之第一重粗妄执,即名第一阿僧祗劫,又超过第二重细妄执,即名第二...无量阿僧祗劫,或有能到菩提,或有不能到者。密法简单直截,即以真言为所乘之法,顿超直入而扫於清净菩提心门,唐密真言宗之所以即身成佛者,以此。  大劫满后,即开发净菩提,名曰初法明道,亦即见道之意,是...

    熙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41657540.html
  • 如本法师答:何谓四念处?

    是有漏生灭之法,常流不净故。   二、受念处:即观受是苦(梵语苦duhkha),受是领纳之义,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种受。受乃心缘境,因而领纳知觉,此缘起之法亦空无自性,不可得故。   、心念处:观心无常,不可得,生灭不已,如幻如化,瞬生瞬灭,应体证心之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诸法本空性,见空即见道。   此四...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405012448.html
  • 流祖上人个条名目

    No. 2626流祖上人个条名目 第一离业念佛之事第二三具足事第三安心起行之事第四思惟无不足之事第五利他真实之事第六类助业无细之事第七诸经今经定散相违之事第八文前依文席正一同各别...往生不定不成佛誓。众生往生依决定。佛正觉成就。然佛正觉众生有证据释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也。去阿弥陀即是其行。佛正觉时。中间修行众生往生行也云意闻云发得。是离业念佛也。是闻我等业外闻佛正觉时闻众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00753697.html
  • 《观经四帖疏》纲要(2)

    闻与见毕竟同样都是体悟到弥陀大愿业力的本愿救度,此谓之“闻见一致”。?了具体显明此义,大师在心释中设立“二河白道喻”,说明行走白道的行者,在自觉贪欲、嗔恚之强盛,无法止息,进退皆死,必堕地狱的当下...具  《观经》“九品段”之初言:  愿生彼国者,发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  一者至诚,二者深心,者回向发愿心;  具心者,必生彼国。  此是净土真髓,行者心肝;是《观经》眼目,出离要道...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4745947.html
  • 了幻法师答:为什么佛教不顶礼外道?

    师。如对佛教基本教法稳固后,可适当涉猎外道学问,其多少因人而异。 常不轻菩萨巳登菩萨阶位,已“扫、灭四相”,为接引众生,故有此行,我等不必勉强效仿。 (二)、...

    了幻法师

    了幻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4/20083471263.html
  • 菩萨众的德行

    能「无怨无镇无恚」。了达有情的没有定量性,所以普缘有情的慈悲──无缘慈,即能契入空性。四三昧中,三三昧即解脱门,依法印而成观;无量三昧,即是依苦成观。观一切有情的苦迫而起拔苦与乐的同情,即「无量解脱」。由于声闻偏重厌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偏重厌世,不能即世而出世,这才以无量三昧为纯世俗的。声闻的净化自,偏于理智与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善根,也多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1456509.html
  • 佛教道德面面观——印顺法师《佛法概论》之道德行为的思考

    坚忍,有利于走上修学之道后为达到目的百折不挠地走下去。  、从无明到正等正觉  一般来说,道德的目的是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自己与他人和平安乐的共处共存。然而,这种道德目的只是佛教道德坚实的基础,...展开,必须借助方面的助缘。第一,人类要自尊自重,努力纠正自己身心的错误,完成自己的人格。第二,要尊重真理、顺从真理,这样,人类对善恶的抉择以及止恶行善的惭愧就会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第三,要...

    释来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2539831.html
  • 善导大师要义(1)

    教行信证》之文云:  "归命”者:本愿招呼之敕命也。  "发愿回向”者:如来已发愿回施众生行之也。  "即是其行”者:即是选择本愿是也。  图示如下:  在此六字义完全就弥陀本身解释,亦即以“六字全...,受法之机的得益便是必得往生。  又,《御文章》之中常以很浅白的笔调从机法(六字机法)两边来解释六字义之意作为开示,亦即:  "归命”是机(众生)信顺之(能归之心相)。  "发愿回向”是弥陀的悲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4545943.html
  • 九品往生和净业

    善的人,就不可能了生脱死了。所以佛在说定善以外,再开出散善一门,教散心众生修行福,求生九品。这样才能普摄群机,畅佛本怀。  今解“九品往生”与“净业福”,分为四科:一发三,二修福,三生九品,四结显持名。修行以发为首要,所以先明发;发以后就要修行,所以次明修福:修行以后,必能获益,所以次明生九品;净土法门,毕竟以持名念佛一法为最要,所以最后结显持名。  一、发  《观经》说:‘...

    王永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83740683.html